秋海棠在我国传统医药和园艺文化中占据独特地位。这种植物最早记载于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至今已有数百年应用历史。它既是优美的观赏花卉,又有特殊的药用价值。
图片
01
科属与别称
秋海棠属植物在全球约有2000个品种,我国分布着约200种。其中多个品种具有药用价值。
秋海棠有很多富有诗意的别名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称它为'断肠花',江南地区叫它'相思草',《花镜》记载为'无名断肠'。文人雅士则赋予它'花中神仙'的美称。
图片
02
形态特征
秋海棠是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植株高40-60厘米。具有球形块茎,直径1-2厘米,表面呈暗褐色。茎秆直立,上部多分枝。
叶片斜卵形,长8-15厘米。叶面有白斑,背面淡绿色。叶缘有细锯齿,基部不对称。这种特殊的叶形是识别秋海棠的重要特征。
7-9月开花。花朵粉红色,雌雄同株。雄花较大,雌花稍小。8-10月结果,果实具有三个翅状棱角,内含大量细小种子。
图片
03
生长环境
秋海棠在我国分布广泛。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较为常见。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资源丰富。
这种植物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。多生于林下阴湿处或溪边山谷。怕强光直射,需要适度遮阴。适合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。
采收时间以花期前后为佳。通常采挖块茎,洗净后晒干或鲜用。全草也可入药。优质秋海棠应该块茎饱满、颜色正常、无霉变。
图片
04
功能作用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记载秋海棠能'擦癣杀虫'。后世医家主要用它来活血调经。
中医认为秋海棠性微寒,味酸涩。主要归肝、胃经。具有活血调经、止血止痛、清热解毒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跌打损伤、咽喉肿痛等症。
现代研究发现,秋海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。包括皂苷类、有机酸、鞣质等。这些成分让它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止血等作用。
图片
05
中药药方
秋海棠在民间应用广泛。以下是几个常见用法:
调经汤:配合益母草,治疗月经不调
跌打酒:鲜品捣烂加酒外敷,消肿止痛喉痹方:水煎含漱,缓解咽喉肿痛图片
简单使用方法:煎汤内服:块茎10-15克水煎外敷患处:鲜品捣烂敷用代茶饮用:干花3-5克冲泡秋海棠集观赏与药用于一身。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医药智慧。合理使用秋海棠,既能欣赏它的美丽,又能发挥药用价值。但使用时需要专业指导,确保安全有效。
需要注意的是,以上建议仅供参考。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专业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